《浙江教育报》报道浙江省师德楷模、浙工大教授姚建华

发布者:吴赞儿发布时间:2023-09-26浏览次数:11

攀科学高峰 育青年英才——记浙江省师德楷模、浙工大教授姚建华

□本报记者 邵焕荣

3年时间突破“卡脖子”技术,将产品的制造成本降到了原进口价的七分之一,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相关技术应用于百余项重大工程,惠及200多家企业,新增效益超200亿元;

……

每年的新生第一课,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姚建华都会把当年自己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说,做科研,就是要瞄准一个方向,脚踏实地一干到底,“不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要把成果留给国家和人民”。

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30年多来,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20余项科研项目,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国产之光破“卡脖子”之痛

1987年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姚建华就深耕在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等国际前沿领域科研一线。

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是我国生产大功率发电汽轮机机组的三大动力企业之一。作为发电机组传动系统基础部件的叶片,在一台机组上分布有1000多支,用激光强化技术提高叶片的抗汽蚀性,是世界级的难题。

“十几年前,汽轮机叶片的表面强化技术被国外垄断,我方只能高价购置。”姚建华告诉记者,那时,仅一支百万千瓦机组末级叶片就要3万多欧元,相当于一辆奥迪轿车,一条生产线需要上千支叶片,成本太高了。

2006年,上海汽轮机厂的技术人员找到了姚建华,提出了自主研发的需求。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仅用两年时间,姚建华团队就攻克了汽轮机叶片的激光强化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团队刚取得技术进展后,得知消息的外方公司立马将叶片售价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想以低价打压国产叶片。姚建华团队顶住了压力,加紧攻关,又用一年的时间,攻克了激光表面复合强化关键技术,技术指标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实现了从“有”到“好”的技术升级,并将国产汽轮机叶片的制造成本降到了原进口价的七分之一。该项技术突破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姚建华毫无保留地将这项技术交予了国内的专业厂家。

“汽轮机叶片只是开始,此后我们又花了10余年时间,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不断提升并推广到更广领域。”姚建华告诉记者,如今,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机械、能源、化工等行业200多家企业的百余项重大工程,处理的汽轮机叶片占据全国工业汽轮机85%的市场份额,同时出口到美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技术成果累计新增效益超过200亿元。

教书育人,把光传递下去

“少数论文,多做样机、样品”“要把干货亮出来”……这是姚建华平时与学生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在他眼中,学机械工程类专业不是建空中楼阁,最终目标是成为工程科技人才。

为此,担任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后,姚建华就在全院探索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学院在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将多家科研合作单位作为第二育人现场。姚建华团队开发的“激光表面改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以‘两个基地’建设引领‘立地登峰’机械类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还获得了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姚建华还获评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

“姚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要做有用的科研。瞄准工程实际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他身体力行,务实科研,甘坐冷板凳,激励我们做科研必须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学生范伟鑫说。

针对区域特色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姚建华团队还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中的教育资源,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截至目前,团队共利用科研实践指导学生创新项目50余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运河杯”等20余项奖项,培养专业领域博士、硕士200余名,为相关产业和专业领域输送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

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更要有家国情怀。每年新生开学,姚建华都会给学生上第一课,激励他们爱国荣校、奋发图强、科技报国,下课时留下作业,希望未来学生也能回学校讲自己的故事。此外,近年来,通过“校友导师计划(深蓝行动)”“ME学术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姚建华团队已先后为2万余人次青年教师、学生、企业职工等作了120余次思政讲座和专业讲座,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姚建华说,将毕生奉献于科研育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今后,我只想做好两件事:攀登新的科学高峰,为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青年英才”。